《大学》读后感

251 已有 268 次阅读   2017-02-21 13:28   标签大学  读后感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大学》原本是《礼记》中一篇,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。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。自唐代韩愈、李翔维护道统而推崇《大学》(与中庸),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,甚至称“《大学》,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得之门也”,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世思想,便把 《大学》从《礼记》中抽出来,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并列,到朱熹撰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时,变成了《四书》之一。朱熹把它列为“四书”之首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简介:曾参,字子舆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得意弟子,世称“曾子”,以孝著称。曾参学识渊博,曾提出“吾日三省吾身”(《论语.学而》)的修养方法,相传他著述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等儒家经典,后世儒家尊他为“宗圣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这本书讲了大学的道理,在于使人的美德更加显明,在于使民众的生活不断更新,在于使人处于至善的境界。知道要到达到至善的境界,就有了坚定的方向;有了坚定的方向之后,就能宁静;宁静之后,就能安心;安心之后,就能思虑;思虑之后 ,就会有所收获。万物都有本末轻重,万事都有先后始终。知道摆正事物的先后次序,就接近于道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古代想要显明美德于天下的人,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。要想治理好国家,先要整治好他 的家庭。要想政整治好家庭,先要修养他自身的品德。要想修养自身品德,先要端正他的思想。要想端正思想,先要使他的意念真诚。要想使意念真诚,先要获得知识。获得知识的途径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。穷究了事物的原理,才能得到知识。获得了知识意念才能真诚。意念真诚才能端正。思想端正自身品德才能得到修养。修养了自身品德,家庭才能 得以整治。整治了家庭,国家才能得到治理。上自天子下自庶人,一律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。根本混乱而末节反而能治理的好,那是不可能的。轻视重要的根本,而重视次要的末节,在古代圣人那里是没有的。这才就做根本,这才是至上的智慧。
分享 举报